台培森医生简介-以匠心守脊梁
一、从实验室到手术台:技术创新的破冰者
凌晨4点的手术灯
2024年冬季,台培森团队为一名14岁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实施"智能导航辅助矫形术"。通过其研发的多模态影像融合系统,原本需要8小时的传统手术缩短至3.5小时,出血量控制在200ml以内。术后3天,患者已能佩戴支具下床行走。
科研转化加速度
领衔的"可降解镁合金骨钉"项目获2024年度国家卫健委重点专项支持;
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术中神经监测预警系统,使脊柱手术神经损伤率从3.2%降至0.7%;
建立国内首个"骨质疏松性骨折智能风险评估模型",覆盖5省23家医院。
二、行走在最后一公里:医疗公平的践行者
怒江峡谷的移动手术车
2023-2025年间,台培森6次带队深入滇西贫困山区。在缺乏C型臂X光机的条件下,采用自创的体表解剖定位法完成37例脊柱微创手术,手术费用仅为城市三甲医院的1/5。
人才培养生态链
创立"青苗计划",每年资助2名基层医生赴三甲医院进修
开发VR远程培训系统,累计培训县乡级医师超600人次
推动三甲医院-社区医院"骨质疏松防治联盟"建设
三、行业变革中的思考者
智能骨科的伦理边界
"AI不能替代医生的临床决策",台培森在《中华骨科杂志》撰文指出,其团队制定的AI辅助诊疗五原则已被纳入行业指南:
1、算法透明性
2、医生终审权
3、数据脱敏规范
4、技术普惠性
5、持续追踪机制
四、患者眼中的台医生
特别档案:23本随访笔记
护士长向记者展示台培森坚持10年的手写术后随访记录,其中包含:
327例脊柱手术患者的康复数据
手绘的128张功能锻炼示意图
患者家属的43封感谢信
【专家观点】
"他重新定义了'好医生'的标准——既要站在技术前沿,更要俯身倾听病痛。"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长周教授评价。
【数据看贡献】
指标数据主刀手术量年均400+例SCI论文18篇(H指数12)专利转化3项投入生产义诊里程累计1.2万公里
关于我们 | 网站帮助 | 诚聘英才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本网动态 | 网站地图
南京热线 业务QQ:
地方新闻网联盟 Copyright 2007-2013
www.njvnet.com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